基于多维应力释放模型的云南地区强震活动性研究
长期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定量评估是地震安全保障科技支撑的重要环节,被广泛用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强震危险区的避让、为住房加固等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等诸多领域,对减轻地震灾害和形成社会弹性减灾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活跃、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长期地震危险性的科学评估始终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研究所尹凤玲博士等,运用多维应力释放模型(multidimensional stress release model)探讨云南地区的长期地震活动特征及未来强震危险性。该项研究主要基于云南地区近120年的历史强震(M≥6.5)目录、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应力场信息,考虑区域背景地震活动的空间权重分布、同震应力传递和构造应力场的持续加载,拟合了近120年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强度的时空分布,并讨论了长期地震活动特征和未来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显示,强震发生前震源区条件概率强度处于较高水平、强震后明显降低,且强震发生在条件概率强度分布比较高的地点。云南地区在未来的中长期时间尺度内,应关注小江断裂带的昆明至华宁段、宁蒗东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东北段等地区的强震危险性。此外,云南西南部地区地震活动减弱,红河断裂带中段仍然处于活动性较弱的稳定状态。
MSRM模型的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强度分布。其中,(a)为计算初始时刻t=0(1900/01/01)的地震发生率;
(b)为计算结束时刻(2025/01/01)的地震发生率。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PEPI上(YIN Fengling, JIANG Changsheng, JIA Ke, HAN Libo, ZHANG Huai, 2019. A study on seismicity in the Yunnan region by us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stress release model.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doi: https://doi.org/10.1016/j.pepi.2019.01.007, Online first).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1日